顺势而为!2025年国家鼓励更多民企投身能源建设新篇章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2月20日,国家能源局表示,今年我国将会加大力度鼓励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将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倾斜,重点推动民营企业在新能源开发、储能技术、智慧电网等领域的深度参与,以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纵观能源领域,从填补技术空白到引领全球标准,从驱动绿色革命到赋能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贡献早已超越单一产业范畴,成为国家战略转型的核心力量。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浪潮滔滔不绝、奔涌向前。作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参与者,民营经济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正驶向广阔蓝海。
0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在92%以上。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从最初的无到有,民营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同比增长3.93%,10余年间增长超4倍。经济贡献方面,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市场覆盖方面,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民营企业一直是市场的主力军。它们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民营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在新兴的战略性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民营企业逐渐涉足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2 国家能源局2025年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
2月20日,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将加大力度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核电领域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核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继续推动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
同时,还要继续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油气勘探开发、电力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民营资本扩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领域投资,开发储能技术、材料和装备,参与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参与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太阳能示范村建设等政策法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资建设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大容量储能设施,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
——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的投资力度。
此外,今年我国将深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依法规范能源市场秩序,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高效畅通运行,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等能源市场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
03 民营经济增进中国能源“硬核”实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民营企业在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能源、储能、售电、核电等方面有着新突破。
新能源
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开发活动日益活跃。积极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领域投资,开发储能技术、材料和装备,参与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储能
民营企业在储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期间,从400万千瓦飙升至7376万千瓦,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至近20倍。
售电
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售电公司、新型主体等投资运营,逐渐成为电力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售电公司已达4000余家,2024年实现零售交易电量3.6万亿千瓦时,占市场化交易电量的58%。
核电
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始参股核电项目。一批核电领域“专精特新”的民营企业孕育而生。这些企业专注于核级阀门、管材、堆芯仪表、石墨材料等产业链细分市场,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
小结:国家能源局支持更多民企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这股政策东风将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包括拓宽民企发展空间、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能源市场化改革以及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德中新能源将把握机遇,紧跟政策导向,坚持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参考来源 / 央视网、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