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 虚拟电厂,是模块而不是软件
当"虚拟电厂"成为能源革命的热议焦点,行业内外对这片蓝海的解读却愈发陷入迷雾与争议的漩涡。技术革新究竟撬动了怎样的产业变局?商业模式的虚实边界又该如何锚定?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一篇俞庆老师的个人观点,以十五年电力系统研究积淀为基,穿透资本热度与概念泡沫,对虚拟电厂的核心逻辑与落地瓶颈展开穿透性解读——这或许不是最讨喜的行业颂歌,但注定是清醒者需要的战略地图。
个人认为,从信息化角度,最合理的一个逻辑:虚拟电厂不是一个独立的软件,而是一个数字化平台的模块。
系统论的视角看:虚拟电厂是负荷侧各种运营要素组合后,涌现出的一种资源调度和交易能力。为虚拟电厂而开发的虚拟电厂软件,是一种“用力过猛”。
从商业战略的角度分析
目前虚拟电厂真正能分到的蛋糕并不大,无论是以前的需求响应补贴模式,还是未来的分布式聚合交易、负荷侧聚合响应。在未来的2-3年,光靠虚拟电厂的市场化收入,很难支撑虚拟电厂软件的开发,和虚拟电厂运营商的独立生存。所以[2025]357文中提出要不断探索、丰富虚拟电厂商业模式。
从业务能力的角度分析
要构建面向市场化交易所需的交易能力,需要“人的能力”和“数智化能力”的综合。从人的能力,或者叫“运营商的能力”,需要知道光伏、储能资产的运行情况,不能出故障,出了故障有人修理,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因为交易品种是有时间属性的,储能电站停机更换电芯,是下一个小时能恢复,还是三天以后能恢复,直接影响交易员的报价决策。甚至,储能电站的维护策略都直接影响交易收益:是单组Pack独立更换,还是整个集装箱停机;或者是通过电芯的预测性维护策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行到未来某个价格较低的时段进行停机,以获得最佳的成本窗口。这就是资产管理线条和交易线条的交叉。同样,客户关系管理也和交易是相关的,比如客户的某些生产设备具备可调节特性,但是真的参与日前日内调峰的时候,客户是否愿意真的进行设备调节,一方面是合同、价格、分润这些条款,另一方面是对客户产线、计划、排程、库存、销售,以及生产设备状态的掌握和影响。这是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交易业务的交叉。
从技术能力来看
对虚拟电厂运营商来说,首先是需要开展这些业务,有相关的业务分工、流程、岗位、人员、制度,比如要不要参与交易,要不要做客户关系管理、要不要和售电结合,怎么做这些事。然后才具有业务的需求,需要通过技术能力去提高运营效率。
古早的日前需求响应,实时性要求不高,考核机制几乎没有,从交易端的申报,到运营端的分解和调控,靠Excel和电话微信就能解决,不需要什么技术系统。
所以很多虚拟电厂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易数据和负荷数据的大屏展示。
一些虚拟电厂平台,本质上是“新能源整县推进”的外壳而已。
从未来真正可落地的虚拟电厂技术来说,有什么市场,有什么品种,就需要什么业务能力,也需要什么技术能力。而且这个技术能力,需要相当的成本,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这个成本可能在未来若干年的交易获利都不足以收回。所以我认为:为虚拟电厂而开发的虚拟电厂软件,是一种本末倒置。虚拟电厂是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的一个模块。比如对分路负荷数据的采集,都不是虚拟电厂的能力,而是企业能耗管理模块具备的,虚拟电厂只是借用了能耗管理里的负荷数据进行分析。同样,对设备资产的管理,本质上是资产运维模块。
人的能力+技术能力的涌现无论是人的能力,还是技术能力,虚拟电厂的能力更像是“本自具足,因缘展现”,通过综合能源服务的落地,面向售电公司、新能源发电商,用电企业,建立了资产、营销、调度、交易的能力,这个能力在“虚拟电厂市场化交易”的机缘巧合下,自然演化出虚拟电厂模块。甚至,都没有虚拟电厂这个模块。虚拟电厂的调度,是负荷侧能源调度的一个子集;虚拟电厂的交易,如果是和售电公司联合初期,那就是售电交易;如果封装成调频调峰产品单独销售,本质上也是电力市场交易,也可以让交易员统一操作。虚拟电厂只是一个能力的展现而已。就像武侠小说里,虚拟电厂是“黑虎掏心”,但是少林寺高僧练好了易筋经,罗汉拳,内外兼修,再打一套黑虎掏心,一般高手都挡不住。
着力即差,越是在虚拟电厂这个点上用力,缺的东西就越多。
最后还是围绕客户价值的满足,把底层的服务和技术做好,做扎实,虚拟电厂自然就有了。
(本文转载自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